为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聚焦水稻种植的用水和增效问题,以节水抗旱稻改变水稻缺水困境,助推节水抗旱稻高质量发展,探索农业产业现代化创新技术发展、耕地保护种植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广东省耕地保护协会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合作展开节水抗旱稻适应性种植试验课题研究。
协会充分发挥广大会员单位作用,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节水抗旱稻相关研究提供数据、项目推介、技术推广等服务。现根据阳春坡面镇试点实地勘察情况,对试点第一批种植收割成果作阶段性总结。
试验点:阳江阳春坡面镇
节水抗旱稻技术支撑单位、种质资源提供单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
试验监督单位:广东省耕地保护协会
农业管理单位:广东中施投资有限公司
种植品种:旱优73
试种范围:3亩,中小田(无人工水源、灌溉设施)依靠自然降雨
种植情况:试点为未利用地,4月10日种植进行直播(无育秧移栽环节),播种行间距25厘米,种植密度约为每平方米50-55株。基肥使用了有机蚯蚓肥,叶片浓绿长势好,6月底至7月上旬抽穗, 7月底台风来临前收割。播种用时半天(共7人),除草剂用量共2000ml,杀虫药打3次共900ml,肥料尿素15公斤、复合肥20公斤,收割用时2天(共2人),打稻谷用时1天(共2人)
种植成效:7月底稻穗进入成熟期,现场观察大致每株稻穗仍有近30%的颗粒呈半饱满状态,此外稻纵卷叶螟和钻心虫发生时遇上多雨时节,调查发现约有10%的稻叶和稻穗受到虫害影响。 7月27日开始收割并进行取样,检测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稻米品质。
实际产量:阳春的光伏板高处(南侧)离地面3米,中间离地2.3米,低处(北侧)离地1.6米。全生育期120天。 外面开阔地旱直播的节水抗旱稻WDR73,亩产857.8斤;光伏板下阳光直射区部分,实际收产折合 690.6斤/亩,比开阔地要少19.5%。光伏板下南侧遮阴区,实际收产折合530.2斤/亩,比开阔地要少38%;光伏板下北侧遮阴区,实际收产折合205斤/亩,比开阔地要少76%。稻子利用了90%的光伏地的情况下,按照三个不同区域所占的比例加权后,每亩光伏地的亩产量为450斤。阳春试验点,光伏板沿东西方向布局,南北两侧略有倾斜,南侧离地1.6米,北侧离地3米,因此两幅光伏板之间空隙地上间作节水抗旱稻。南侧遮阴区实际上离地较高区域,下午略能见光,北侧遮阴区一天都处于遮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