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聚焦耕保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的关系

编者按

耕地是农业的命脉,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耕地占补平衡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了重要的政策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耕地占补平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这两个概念,很多时候往往存在一些混淆和误解。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占补平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各类建设用地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的,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实行 “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制度旨在防止耕地资源的过度消耗,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底线。

 

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指通过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水利设施、农电配套、机械化作业等措施,提升农田质量和生产能力,达到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其核心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图片

 

耕地占补平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系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

 

随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减少,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成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来源。例如,永修县 2017 年以来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6 个,建设总规模 30.36 万亩,新增耕地 0.76 万亩,新增水田面积 1.92 万亩,新增粮食产能指标 1950 万公斤4。通过优化项目选址、强化工程措施设计,充分挖掘新增耕地潜力,利用好耕地后备资源 “边角料”,能有效拓展补充耕地空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4。

 

(二)耕地占补平衡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要求占用耕地必须补充耕地,这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一些地区通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进行交易,获取收益用于农田建设,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15。如莒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把土地整治部分交由社会资本实施,形成的占补平衡指标一部分市场化运作,用指标交易收入弥补土地整治成本,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二者共同服务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耕地占补平衡确保了耕地数量的稳定,为粮食生产提供了足够的土地资源。高标准农田建设则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例如,科左后旗巴彦毛都苏木 2025 年计划实施高标准农田 1.271 万亩,项目实施完成后,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覆盖率将达 45%以上,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引入先进技术,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作业,提高了作物产量与品质,为保障粮食稳产奠定了基础。

 

案例分析

(一)安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安陆市 2019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孝感市首个 “耕地数量、水田规模和粮食产能” 三项指标同步通过自然资源部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的项目。项目通过强化部门合作、优化工作流程、强化项目监管等措施,新增耕地 182.32 亩,水田 577.75 亩,粮食产能 17.06 万公斤1。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当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后续项目备案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宜昌市耕地占补平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宜昌市 2024 年以来新立项耕地占补平衡项目 41 个,建设总规模 4.05 万亩,预计可新增耕地 7646.97 亩,提质改造面积 11226.43 亩2。同时,通过将土地整治与产业振兴紧密结合,采取新增耕地先期验收模式等措施,确保了新增耕地质量与效率。这些项目的实施,优化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为宜昌市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推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

 

结论

耕地占补平衡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能够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耕地占补平衡则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开展。二者共同构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防线,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应进一步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耕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自然资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