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与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简介
职位:成立背景/办会宗旨/工作职责/组织架构

一、成立背景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长期担负着食物供给、生态调节与质能循环等多种重要功能,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八大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022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耕地保护成为自然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履行耕地数量保护、质量提升、生态修复等职能。负责组织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牵头拟订并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负责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组织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监督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执行情况。
耕地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2016年《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十三五”规划》把“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高产示范田建设不断推进”作为主要目标。在广东省人民政府2016-2019年连续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6月以政府令的形式率先在全国出台《广东省耕地质量管理规定》,明确了耕地质量建设、耕地质量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权利与义务。全省耕地保护工作正稳步推进,并取得了重要成效。
纵观世界,受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影响,全球饥饿人数连续三年增长,面临粮食危机的人数达到2.65亿。着眼国内,中国正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0%的人口,保障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因长期的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土壤污染以及不合理耕作等导致耕地数量从二调到三调期间减少了752.31万公顷,耕地质量降低,中低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68.76%,生态污染严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亟需耕地保护科技创新作为耕地资源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系统科学的标准规范引领构建高质量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响应自然资源部门履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职能需求,有效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生命红线,支撑“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拟在广东省耕地保护协会下设科技与标准化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与标准化专委会”),围绕在省自然资源厅和省耕地保护协会的直接领导下,以国家、行业及地方耕地保护政策制度文件要求为导向,建立高水平行业专家队伍牵头、行业领域技术单位协同、耕地保护科技与标准化系统提升的组织机构,指导耕地保护理论方法研究、技术产品研发、政策制度创新,标准规范的立项、编制、修订、宣传等技术工作,开展耕地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政产学研合作交流、技术鉴定与人才培养等行业服务,建设耕地保护智库团队,面向政府部门、技术机构、行业企业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咨询服务。
二、办会宗旨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决策部署,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需求牵引、科技引领、标准驱动、协同创新”为理念,有效整合优势资源,聚焦我省耕地保护科技与标准化事业,开展耕地保护科技与标准化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政策制度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互惠协同创新服务机制、体系与模式。为我省耕地保护科技与标准化提供技术指导、智库支持及咨询服务,支撑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履职,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工作职责
(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指导耕地保护理论方法研究、技术产品研发、政策制度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
包括但不限于:做好耕地保护相关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业务环节及流程的梳理,形成耕地保护科技需求分析报告,加强耕地保护理论方法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政策制度创新,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为相关企业和技术机构提供科技项目申报实施、科技成果总结提升等咨询服务,形成论文论著、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奖励。
(二)发挥标准规范驱动作用,促进耕地保护相关国家、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规范的立项、编制、修订、宣传等工作有序规范开展。
包括但不限于:对耕地保护相关国家、行业、地方及企业标准规范的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开展标准规范立项、编制、修订、宣传等全流程的专题调研工作,形成耕地保护标准规范专题调研报告,加强耕地保护标准规范与跨领域多层级业务间的有机联系,提升标准规范制定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接受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委托,组织实施与耕地保护有关的标准化业务,并为编制单位提供技术指导、程序咨询等服务。
(三)发挥产学研合作的聚集作用,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互惠机制,提升政府综合治理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开展耕地保护学术、技术、业务、产业交流相关工作,组织协同重大重点项目策划实施,定期举办耕地保护科技与标准化领域相关学术沙龙或技术、业务、产业专题研讨会议活动,建立耕地保护科技与标准化创新产业联盟,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重点推进政产学研用示范研究基地建设,强化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
(四)发挥耕地保护智库的纽带作用,推动耕地保护政府决策智慧化、公众宣传规范化、业内交流专业化,促进耕地保护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价值转化。
包括但不限于:吸引和汇集国际国内耕地保护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技术人才、管理精英,建立耕地保护智库及科技与标准化服务平台,开展面向政府的耕地保护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决策研究、指导和咨询,面向行业的技术培训、人才培育与交流服务,面向社会的耕地保护科普宣传与技术鉴定,协助开展有关职称或资质评审、评议,协同推介相关学术论文、科普作品、科技成果等,推动构建以增加科技成果附加值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强化耕地保护领域科技成果价值转化。
(五)做好耕地保护及相关领域成果推介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开展或参与耕地保护及相关领域成果推介会、成果展示会、博览会、招商洽谈会等活动,推动耕地保护及相关领域项目落地。
(六)做好耕地保护及相关领域社会化服务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承接耕地保护及相关领域社会化服务,依法依规开展项目咨询、项目评估、成果评价、技术论证、资助认定、资格评审等工作。
(七)做好耕地保护及相关领域业务化服务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委托及购买服务等相关事项;开展或参与相关社会公益活动。
(八)其他
做好上级主管部门和省耕地保护协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以上业务范围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须经批准的事项,依法经批准后方可展开。
四、组织架构
科技与标准化专委会组织架构由专家顾问、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及副秘书长构成。
(一)专家顾问
序号 |
姓名 |
单位名称 |
职务/职称 |
1 |
戴 军 |
华南农业大学 |
教授 |
2 |
吴克宁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教授 |
3 |
谭永忠 |
浙江大学 |
教授 |
(二)主任委员
序号 |
姓名 |
单位名称 |
职务 |
职称 |
1 |
胡月明 |
广州市华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
理事长 |
教授 |
(三)副主任委员
序号 |
姓名 |
单位名称 |
职务 |
职称 |
1 |
程 炯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副所长 |
研究员 |
2 |
谢季青 |
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 |
董事长 |
经济师 |
3 |
陈 平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院长 |
教授 |
4 |
扶卿华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所长 |
正高级工程师 |
(四)委员单位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务 |
1 |
敖和军 |
晓蚁农服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
法人 |
2 |
周婷婷 |
广州市图鉴城市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规划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
3 |
黄 鹏 |
广东精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 |
总工程师/测绘高级工程 |
4 |
黄 山 |
广东泰一高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董事长 |
5 |
梁 华 |
广州赋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董事长 |
6 |
陈永就 |
广州精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副总经理 |
7 |
庄志民 |
广东中南建设有限公司 |
党委书记、总经理 |
8 |
胡本达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
副研究员 |
(五)秘书联络处
秘书长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务 |
1 |
柯春鹏 |
广州市华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
院长助理 |
副秘书长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职务 |
1 |
邓南荣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
主任 |
2 |
贾正雷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任 |
3 |
邹润彦 |
广州市华南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研究院 |
部长 |
4 |
温莹 |
广东省耕地保护协会 |
干事 |